ZDNet新聞專區:Stephen Shankland
用在連接硬碟與電腦主機的SATA,是世上少數極度普遍的標準之一。但它在電腦機殼內的成功,卻預告了它在外部連結的失敗。
多年前,SATA聯盟製作了一個變種規格,名為eSATA,供民眾連接外部硬碟與電腦。該規格勝過USB的主要優勢,在於eSATA硬碟讀寫資料的速度,與內嵌硬碟一樣快。
SATA廣為接受, 但eSATA沒有。僅管品牌名稱不佳(eSATA代表External Serial AT Attachment),eSATA仍贏得少許認同。記者本人就很慶幸有這種方法能擴大筆電的儲存能力。但整體而言,該規格從未建立足夠的使用規模,而我 相信一旦更先進的技術出現,eSATA勢將被主流電腦使用者放逐。
最迫切的競爭威脅是新的USB 3.0 "SuperSpeed"。 目前通用的USB技術傳輸速率為每秒480MB,USB 3.0可達每秒5Gb。新版USB正要開始承接上一版的成功,目前市面上支援的硬碟仍屬少數,但很快就會被新款PC普遍採用。相較之下,eSATA的傳輸 速率為每秒3Gb,但你只能連接硬碟機和光碟機。這些都不是消費者必買的項目。
In-Stat分析師Brian O'Rourke斷言,eSATA「仍將是一種利基技術,成長遠景相當有限」。該公司預測,支援eSATA的外接硬碟比率,將從2009年的8.5%,降至2010年的7%。
我曾以為eSATA有機會成功(我個人每天使用,並且認為eSATA很適合高階儲存裝置,如Data Robotics的新Drobo),但我的個人經驗也暴露出該技術的缺失。
eSATA最大的優點,是該協定與一般的SATA無異,所有電腦都必須支援這種外部插孔。但主流電腦使用朝筆電發展,任一個外部插孔都是珍貴的資產,若非 保留給USB,就是融入更小、更薄的設計。我自用的筆電聰明地結合USB和eSATA 插孔,但價格比一般的USB插孔貴。
eSATA的第二個問題是不方便。我個人使用時,eSATA硬碟必須在電腦開機前先啟動。若是配合桌電或攝錄影機沒問題,但我們早已習慣USB隨插即用的便利,eSATA這種麻煩的本質,就是一大缺點。
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,開機程序會引發一些軟體問題,尤其是電腦進入睡眠和喚醒狀態時。我的eSATA初用過程也不順利。現在雖然沒問題,但我買的第一台eSATA硬碟實在太難用,我乾脆把它連上USB或IEEE 1394。
除了USB之外,還有另一個挑戰者:英特爾的Light Peak光連結技術。英特爾希望Light Peak能比USB更普及,包含USB至今無法處理的影音和網路連結。
為何要改用光技術?經由銅線傳輸資料,會因為阻擋電磁干擾而面臨速度上的瓶頸。新一代USB纜線必須比前代更短,才能適應更快的訊號速率。相較之下,Light Peak光連結技術能提供更快的速率(每秒10Gb起跳),成長空間驚人。
但目前仍不清楚Light Peak的價格會有多高。我擔心可能會高到讓Light Peak淪為另一種高階利基技術,即使光連結終究將是未來的主流。畢竟,這個產業本就充斥著未成功先成仁的互連標準:FireWire、Fibre Channel和InfiniBand。現在你可以加上eSATA。(陳智文/譯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